记得微信朋友圈里曾经有一篇很火的文章,题目是“和谁在一起的确很重要”。文章的作者强调:“生活中最不幸的是:由于你身边缺乏积极进取的人,缺少远见卓识的人,使你的人生变得平平庸庸,黯然失色。”这篇文章在当时获得无数点赞,可能你也是其中的一员。但是,我不赞同!为什么呢?请大家先听我讲一个小故事。

  我所任职的学校是广州市花都区最边远的一所农村中学,离中心城区差不多有30公里。由于地理位置偏远,不少其他学校的老师都害怕被调到我们学校。相反,一些想调出而又没有办法离开的教师渐渐地形成了一种“我在农村我可以平庸”心态。这种心态促成了不少人成为“三等”教师(这“三等”分别是:等下班、等发工资、等退休)。“三等”,其实是用自己的不思进取来惩罚学生。教师没有理想信念,他的学生不可能有雄心壮志;教师不思进取,他的学生不可能出类拔萃。我觉得“三等”教师有两个共同特征:(1)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很舍得花时间去抱怨和发牢骚;(2)缺乏危机感 ,安于现状,且不想被改变。

  刚参加工作的前几年,我经常会在下班后留在办公室写教学后记,反思当天课堂教学的得与失,以期改进。有一次,刚好给校长看到了,并得到领导的表扬和鼓励。但年轻而懵懂的我还不知道这次与领导的偶遇将成为我职业生涯的一个坎。在下周星期一的全校教师会议上,校长再次表扬了我,并号召全校老师要向我学习(写教学后记)。没想到这个表扬一下子把我推到了浪尖风口。一些习惯了“安逸生活”的同事不敢违抗校长的“命令”,就把“枪口”纷纷对准我。背地里,有的抱怨说:“某某某,自己喜欢写教学后记我倒不反对,可为什么偏偏故意要让领导看到呢?”有的接着说:“让领导看到也就罢了,最可恶的是他还刻意建议校长要求大家都向他那样写。”于是,我一不小心变成了“不受欢迎的人”。那时候,评优、评先都是通过民主投票的方式产生,后面的那几年,虽然我的教学成绩名列前茅,但每次都因为“群众基础不好”而落选。

  在众人皆“醉”唯我独“醒”但自己的能量尚不能影响他人时,我们常常要面临两种选择:要么随波逐流,要么独善其身。我选择了后者,顶住压力,一如既往地写教学后记和开展课题研究。令我欣慰的是,受我的影响,身边的一些同事也开始变得喜欢写作和研究了。

  现在回想起来,我当时所做的唯一可以引以为骄傲的事,是我既不去随“大流”,也不指责,我恰恰利用了别人抱怨和发牢骚的时间来看书、学习和研究,从而不断提升自己。成为“好老师”的理想信念让我自强不息,不甘平庸,帮助我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出了作为一名长年驻守农村学校教师的格局:从一名普通农村老师走到今天,成为学科带头人、广州市名教师、广东省特级教师和全国模范教师。近两年,我还先后被评为中学正高级教师和“广东特支计划”教学名师。近几年来,广东电视台等媒体多次对我进行专题报道。

  讲到这里,我想各位应该明白我为什么不赞同那篇文章的观点了。在这里,我就是想通过讲述自己的成长故事来告诉大家:和谁在一起及身处何种环境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我们自己有没有理想信念,想不想优秀起来。

  消极的人总是喜欢把自己人生的平庸归因于“身边缺乏积极进取的人,缺少远见卓识的人”;积极的人即使身处困境或人生低谷,但最终都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成就自己并影响别人。

  其实,和谁在一起并不很重要,重要的是你要知道自己想变成谁。

  理想指明方向,信念决定行动。我在看书时,我在备课时,我在写文章时,我在与学生谈心时,我在指导青年教师时,我并不觉得累。我好想说:“其实我不是勤奋,我是在学做好老师的路上享受着教育幸福!”(注:2018年6月13日发表于《中国教师报》第715期,作者有改动。)

 

特级教师云课堂公众号